为了增强市民体质,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大多数社区安装了多种体育健身器材,这为倡导全民运动立下了功劳。可据了解,大多数社区的健身器材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不是年久失修,锈迹斑斑,就是“缺胳膊少腿”,零件丢失。这样不但影响市民运动的兴致,给市民锻炼带来不便,而且可能让健身成“伤身”,健身器材不仅成了“弃材”,还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这些健身器材的安全管理和长效管理给社区带来了挑战,如何让健身器材更好的服务市民,莫成“弃材”呢?
我认为市民当自觉爱惜。这些健身器材是公共场所的财物,如果大家不爱惜,结果只会“缺胳膊少腿”,成为“弃材”。但不管怎么爱惜,在使用的过程中总会有损耗,需要维护来保证市民不至于“伤身”。
但由于社区的健身设施有些是省体育局免费拨下来的,有些是政府、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共同购买的,也有些是体彩捐赠的,情况不一。
那这些健身设施归谁管理呢?据体育局群众体育健身科负责人表示,“体育器材谁使用,谁管理,谁维护。”按理说,上面配备了体育器材,应该由各社区负责管理和维护,因为体育局没有负责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维护的专项资金,且也没有这个能力维护所有的体育设施。
因此,社区居委会应成立专门的体育健身设施管理中心,对辖区内的所有体育设施进行日常的维护和安全管理,可以采用招募健身器材维修志愿者的方式来应对资金的短缺,采取定期保养与即时维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养。
这样在市民的自觉爱惜和社区的维护下,我相信这些健身器材会“器尽其材”,更好地为市民服务,不会成为“弃材”。
全国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