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全覆盖,公共设施的后续管护问题日益凸显。
“有人投入,有人使用,无人管护,那基础设施就不会持久。”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开林告诉九派新闻。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出建议:要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
“有的村虽然用起了自来水,但自来水时有时无,不能满足农民日常生活;有的村健身器材被偷走或遭损坏;‘农家书屋’要么书籍不能满足农民需求,要么不开放,要么利用率低,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确实存在着很大漏洞。”
在建议中,他详细刨析了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有人建无人管,“全国各地大部分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基本上是政府无偿服务、农民无偿使用,人人有使用的权力,却没有人履行监督管理的义务。”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后续投入资金不足,“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维修费用基本是由村集体承担,然而,有的村村集体有固定的收入,但对于很多村来说,村集体收入微乎其微,实在难以承担这笔费用。”
第三,他认为,在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评估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管理,“政府在评价农村基础设施的成效时,其评价标准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和效率;只重视前期投入,根本不重视基础设施投入后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很大,但群众满意率却不是很高。”
孙开林建议,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要明确责任,理顺关系,明晰产权,明确经营和管理责任,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和运营方式。
要建立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绩效评价标准,一方面将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纳入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在评估指标中设立民众满意度指标,让农民参与评估。
他还提出,要加强宣传教育,发挥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农民成立自助合作组织。要强化监督考核,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情况纳入地方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农村基础设施要坚持“建设、管理”并重的原则,孙开林认为,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可以使农村基础设施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保障农村和农民长期收益。
九派新闻记者 陈伟
全国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