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不太愿意”给别人推荐器材,主要原因是“过于无趣”。
比如,身边球友让你推荐一款总价五百元左右的配置,首当其冲的,你会想到什么?
我的答案是,斯帝卡CL+正手普狂三+反手随便一款低端国套,大致如此。
再比如,让你推荐一款总价千元左右的配置,你会怎么搭配?
我的答案是,简单问一下直板横板、双反还是颗粒、软硬度,直板的话,推荐蝴蝶张继科ALC、波尔ALC或蝴蝶王,横板的话首推外置蝴蝶VIS、林高远ALC,内置的话,张本智和ALC和奥恰洛夫ALC。
再高端,直接上蝴蝶超级系列或红双喜特制系列,外置的超级张继科SZLC、内置的超级张本智和SZLC、W968,是最为热门的三款型号。
聊到这,可能有球友怀疑我是蝴蝶厂家的贩子,抛开主观倾向,你放眼身边球友,特别是去专业队看一看,你会发现我的答案,绝对不是个例。
有一个特点:越是高端市场,同质化现象越严重。
目前乒乓球器材千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已经超高度内卷,内卷到两三把球板就能覆盖所有球员的夸张境界,个性是比钻石还稀缺的东西。
何至如此,原因众多,比如器材改革、技术要求、球员跟风等等,反正现状和趋势即是如此,看不到任何转变风向的可能。
胶皮领域不说了,在国内,红双喜狂飙三的霸主地位无人可以撼动,特别是随着国手同款国狂的陆续开放,狂飙三系列的普狂、省狂、国狂、国手狂,加上橙海绵、蓝海绵、NEO版本的加持,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可循环的自我体系,蔚为大观,愈加牢不可破。
02反而是低端市场,现在越来越好玩。
很多时候,包括我在内,都有一个刻板认知,认为低端产品,价低质劣,利润很低,不堪卒取。
事实绝非如此。
卖一把蝴蝶挣100元的利润,与卖十把低端产品10元的利润,是一样一样滴,而且很多品牌还能把品质把控得远超你的预期。
还有一点很吸引我——差异化很大,可选择的型号非常多,乐趣多多。
然并卵。身边的球友只要球龄在一两年以上,对器材的价位要求普遍在四五百元+及以上,很快进入中高端高度雷同化、同质化的无趣境地。
器材的高度趋同,还有一点原因不容忽视:群体性压力。
我们给周边球友推荐一款球板,或者周边球友经我们推荐购买了一把球板之后,“好不好用?很多时候,并不完全由自己说了算”!
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经验的球友理解更为深刻。
打个比方
你花千元左右买了一把国产的器材,性能很适合你,你用起来也很顺手,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幸事。
但是,一旦让身边球友看见,评论一二,最终的结论大概率是:“花冤枉钱了,没买对,这价位升级到进口器材才是正道”之类。
并没有崇洋媚外的意思,只是经历过太多类似的事情,有感而发。您也可以回想一下,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同价位,蝴蝶一定比国产器材好吗?狂三,一定适合所有人吗?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出了最理智的选择,而是别人“替我们”做出了最被广泛接受的选择。
谁也别说谁超然物外,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99%的人在如此环境中,都会屈从于外界压力,改变自己的选择。人,毕竟是群体性动物。
这,进一步加剧了器材选择的同质化。
04综上所述,我不太愿意给球友推荐器材——雷同化,我不愿意;差异化,球友不乐意。
以上,是我个人的思考,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同的看法,期待大家的留言交流。
全国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