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现在很多城市都存在健身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的情况。请你对你常住地的健身设施作出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思路:先思考题目本身,第一句提出问题,第二句邀你做出评价,第三句要你提出建议。
有问题就有原因,可以论述问题出现的原因,评价的话应该客观,不能想当然,提建议要结合实际,不能空口白话。
回归到话题,健身设施每个人都接触过,有的好有的差,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问题,重视小问题,挖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才能解决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回答:
我所在地区是个小县城,健身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确实存在。一方面是基础设施数量少,设备陈旧,在傍晚锻炼的高峰期往往抢不到锻炼器材,同时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一些器材已经生锈故障,不能使用,造成公共空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居民对健身的需求增加,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都希望能在下班后有一个可以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健身设施的供给是小于需求的。
不过当地政府已经认识到了相关问题,还是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的。比如新开发的小区会配套健身场地,安装新式的健身设施,积极开辟城市绿地公园,以较低成本的方式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健身需求。不过在需求快速增加的大背景下,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我们应认识到健身不仅仅是健身,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写照。超一线城市的北京土地更加金贵,但地区财政比较好,所以可以市场看到设施齐全、绿色健康的休息空间,而三线城市的小县城在健身设施建设的规模、水平上和一线城市是有些差距的。
我们既要看到差距,还要看到成绩。相比于过去,我们的健身设施有了长足的进步。之前村子里连个像样的群众活动广场都没有,稍微大点的就是大队部,尘土飞扬的。现在不仅有了宽阔的广场,上面还有乒乓球桌、篮球架以及专业的健身器材,时不时地有老人孩子在茶余饭后活动活动身体,热热闹闹,也是不错的休闲选择。
至于建议,我认为在意识上、资金来源上、群众监督上有提升的空间。首先应该加强地方政府对于体育健身的重视,不能只仅仅关注经济发展的硬指标,还应关注社会发展的效益,要想提升其意识,可在考核中提升健身设施建设的权重,从制度上提升其主动性积极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
同时应看到健身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单靠政府资金投入恐难以满足需求。可以提倡鼓励民营健身房的发展,在营造好发展环境的同时做好运营监督,也可以让民间资本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给补贴、许可等方面的优惠,激发内生动力,活跃民间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和政府的角色应理清,负责建设、维护的部门划清楚职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最后应发挥群众的主体监督作用,对于损坏的健身器材,荒废的公共空间,积极倾听群众呼声,并引入群众评价体系,让群众给健身、运营打分,督促政府提供更好服务。
我是马二,欢迎大家来闲聊,点赞加关注,人生路上不孤独。
全国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