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4岁的刘德光,虽然身材发福,但“油腻中年”这个词儿却跟他一点也不沾边。到了热衷盘串的年纪,他手上快被盘出包浆的只有秒表和哨子。他的人生早就被锚定在“大道”的训练场上,荧光绿的挂绳只需在手腕上随意缠绕两圈,内心便足以安稳。
17日下午,大庆奥体中心。带队外训的刘德光,正领着牡丹江的队员们在滑冰馆外的空地上练滑板。此滑板非彼滑板,大家穿着鞋套,弓着腰在一块光滑的长方形白板上,反复打磨滑冰动作,每组8分钟,需要完成5组。闷热的天气,短短几分钟,队员们便大汗淋漓……
刘德光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冬季运动项目训练管理中心的速度滑冰教练,执教18年来,他更为外人所知的身份是北京冬奥会冠军高亭宇的启蒙教练。正是他最早为“大道飞人”插上了羽翼,参与缔造了那枚几代人苦等42年的中国男子速滑冬奥首金……
陪着“隔路卷王”长大
刘德光是黑龙江省牡丹江东宁人,曾两次夺得男子1000米速度滑冰全国冠军。2006年,他因腰伤退役时,面临两个选择:去大庆一所高校带运动队或回牡丹江队执教。热爱滑冰的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当年宿舍紧张,刘德光带的第一批小队员被安排在体育场看台上的空屋子里,类似于一间大教室,里面摆了几个上下铺。刘德光放心不下,便一同搬了进去,给孩子们当“门卫”。其中,有个来自伊春的10岁男孩,因为瘦小、灵活被安排住上铺,他,就是日后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扛起中国代表团大旗的高亭宇。2007年12月,刘德光经人介绍,见到了高亭宇和他的母亲。一番测试,刘教练大喜过望,“这孩子冰感极好,稳定性强,啥事说一遍就明白”。
高亭宇的“隔路”,在北京冬奥会上大为出圈,作为教练,刘德光比外人更早地见识到了这一点。普通人训练时会忍不住想偷点懒儿,“隔路”的高亭宇却堪称“卷王”。高度自律的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达训练场,在别人休息时继续加练。速度滑冰,拼的是速度和耐力,没有捷径可走。很多次,刘德光站在体育场上方的办公室,悄悄观察这个刻苦的小孩,因为练得太猛,他甚至连训练服都跟别人不是一个色儿。“当时队里发了套红黑色的轮滑服,别人的衣服都没咋地呢,高亭宇的最先掉色了!”刘教练苦笑道,自己只得再给他拿套新的。
遇到“卷王”,教练本该高兴,但刘德光更多的是担忧。比起短期出成绩,他更关心运动员的长期发展,于是劝说高亭宇:“你不能练太多,强度太大容易把自己练伤了。”并且针对高亭宇当时力量不足的短板,帮他用皮筋锻炼小关节力量……
每年冬训,刘教练总要反复提醒队员们戴帽子。因为一旦感冒,会影响训练进度。有人爱耍帅,担心压坏了发型不愿意戴。高亭宇则非常听劝,对训练有影响的事他从来都不干,整个冬天几乎把帽子“焊”在了头上。刘教练惊讶的是,小小年纪的高亭宇还超级务实,别人买零食,他把有限的零花钱都花在了买牛奶上……
“自我管理特别重要,这是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基本素养。”刘教练得意地说:“我当年就知道这小子绝对能有出息,只是没想到,他出息这么大!”
“四月二十”从未被忘记
直到进入牡丹江市速滑队三年,高亭宇才拥有人生中第一双进口冰刀鞋。刘德光感慨道,由于器械跟不上,高亭宇一度训练受限。这鞋是他帮忙联系买的,花了将近3000块钱,虽然是二手的,但高亭宇十分宝贝,“就差晚上搂着鞋睡觉了”。
2012年,高亭宇被省队相中,这对朝夕相处近5年的师徒即将分别。在哈尔滨的一家烧烤店里,向来以训练为先的高亭宇大哭,死活不肯离队,甚至跟刘教练和母亲放话:“我就在牡丹江练,要不就不练了……”刘德光说,为了劝动高亭宇,俩人着实费了一番口舌。后来每次休假,高亭宇都跑去找他,在他家住两天。
十几年来,高亭宇从来没跟刘德光说过肉麻的话,他的感激全都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刘德光的阴历生日是四月二十,高亭宇每年都会发来祝福。刘教练给记者看微信聊天记录,今年5月27日,高亭宇给他发来了闪耀的“土味表情包”,还有一个拿着蛋糕的奥特曼。
“阴历生日每年都变,连我自己都记不住,这孩子竟然每年都想着!”刘教练感动地说,不仅如此,出国比赛时,高亭宇还常给他带礼物,比如各种玩偶、精致的餐具等。有一回,邮来一顶米色帽子,刘教练感觉戴着有点小,那边高亭宇却乐了,说那是他买给师娘的……
离队后,高亭宇八成也会像老队友一样,怀念刘教练做的“苏格兰打卤面”。牡丹江没有大道冰场,每年8月初到次年4月,队伍要在哈尔滨外训。刘德光的厨艺,就是在外训时练就的。“刚学做饭的时候,每次快到饭点儿我就给单位食堂的大师傅打电话,现学现做。直到现在食堂炖鱼,大师傅还开玩笑‘可以让我徒弟来做,他做得不错’!”
刘教练一脸自豪地说:“我的队员下馆子普遍觉得味道一般,哈哈,都是我给惯出来的!”
“爸爸来咱家了!”
“以前在队里,我挺怕刘教练的,他很严格,训练时绝对不允许分心。”全国速滑冠军陈翔宇记得,有一回大家在文化公园跑步,半路集体跑去看鸵鸟了。那是他们生平第一次见鸵鸟,太好奇了,实在没忍住。被刘教练发现后,全队罚跑一小时,“后来我看到鸵鸟都有阴影了,老想起那天。”
进国家队后,陈翔宇意外地发现了刘教练“慈父”的那一面。每次自己训练状态不好时,刘教练总能精准地联络她,为她加油打气。“他就像是我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不管练得多苦、多崩溃,只要他说我行,我就觉得自己能行。”陈翔宇后来才知道,刘教练的“精准安慰”并非偶然,他只是外表粗犷,其实内心特别细腻。他既怕打扰到陈翔宇,也怕她报喜不报忧,所以会向国家队里的老乡,悄悄打探弟子的近况,一旦发现苗头不对,就打电话鼓励她……
“隔路”的高亭宇,还是一如既往的让刘德光放心。师徒俩最近一次见面是今年3月,刘德光带队去北京比赛,正备战米兰奥运会周期的高亭宇特意去赛场找他。刘德光忍不住跟记者感慨:“高亭宇更帅也更成熟了!正是因为平时特别自律,他的运动寿命才会这么长。”
刘德光的心思,全都放在了别人家孩子身上。因为忙着带队外训,他平时很少在家。10岁的女儿早就习惯了,5岁的小儿子还有待适应。前些天,他突然回家,一进门,儿子有点蒙,竟朝妈妈喊道:“爸爸来咱家了!”这扎心的用词,让刘德光瞬间破防,但来不及反思和内疚,他便又匆匆赶回了训练场……
龙头新闻·生活报 记者:周际娜
全国服务热线